当前位置:主页 > 生活经验 > 历史典故 >

姬昌的大儿子为啥叫伯邑考 周文王姬昌之长子原名叫姬考(3)

作者:大东 更新:2024-03-12 05:09:52 来源:领啦网
导读:姬昌的大儿子为啥叫伯邑考,北京大学教授率先提出质疑。因为《清华简》中的《金縢》出现了这样一句:“就后武王陟,成王犹幼在位,管叔及其群兄弟乃流言于邦。” 而《尚书》

姬昌的大儿子为啥叫伯邑考

姬昌的大儿子为啥叫伯邑考

北京大学教授率先提出质疑。因为《清华简》中的《金縢》出现了这样一句:“就后武王陟,成王犹幼在位,管叔及其群兄弟乃流言于邦。”

而《尚书》中的《金縢》则是这样记载的:“武王既丧,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于国”。

两者最大的差别是《清华简》多了一个“兄”字。周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管叔因不满周公摄政,散布(Z-Z)流言。

但管叔是文王第三子,其上分别有伯邑考和武王发,武王发已死,那么《清华简》的意思就是指管叔和大哥伯邑考等众兄弟散布对周公的流言。

这显然颠覆了伯邑考死于武王继位之前的既有认知。

姬昌的大儿子为啥叫伯邑考

对此,清华大学坚持《清华简·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是战国竹简的真实性,并为“群兄弟”作了一条注:“群兄弟,今本作‘群弟’”,同时删掉了“伯邑考既已前卒矣”的内容。

但北大历史系教授房德邻却连撰两文,直指清华注释错误,认为《清华简·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是今人的伪作,是模仿《尚书·金縢》中“周公欲代武王死”的故事,写成的“周公欲践天子位”故事。

姬昌的大儿子为啥叫伯邑考

显然,清北硬刚的一个焦点,就是伯邑考究竟死于何时。

如果《清华简》记载为真,则伯邑考并未早死,而是活到了成王继位。

昔日周文王因“唯发、旦贤”的理由废长立幼,那么以前太子身份活到成王年代的伯邑考,也就有了和管叔一同反对周公的理由。

按照这条脉络,伯邑考嫡长子的身份对成王和周公威胁显然最大,在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后,伯邑考被“冷”处理,成了无名无封无后的“三无”人士也就不难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