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昌的大儿子为啥叫伯邑考 周文王姬昌之长子原名叫姬考(2)
导读:姬昌的大儿子为啥叫伯邑考,不论哪种称呼构成方式,“伯邑考”都显得格格不入。 比如周武王姬发名字的含义是射发,管叔鲜名字的含义是美,周公旦名字的含义是明日初升,周文
姬昌的大儿子为啥叫伯邑考
不论哪种称呼构成方式,“伯邑考”都显得格格不入。
比如周武王姬发名字的含义是射发,管叔鲜名字的含义是美,周公旦名字的含义是明日初升,周文王众多儿子的名字都寄托了某种美好的寓意。
但伯邑考三个字却带着一股“死人气息”。
《礼记》有明言:“生曰父,死曰考”,“考”是对亡故人的尊称。而邑则有两重含义,一是指国或封地,二是通冤读音。伯邑考翻译过来就是死去的父兄或冤死的老大。
显然,这绝非是一个人活着时候的称呼。说纣王烹杀文王长子,毫无疑问属于后世追记,所以才有了用死后尊谥来指代当事人的情况。
史书能够详细记下伯邑考被杀的诸多细节,却唯独没有记下其真实名字,这显然有点反常。
更让人费解的是,周武王克殷后,同母兄弟八人皆有封地,甚至就连大禹的后裔东楼公、纣王之子武庚都有了封地,唯独这位嫡长子“其后不知所封”。
伯邑考成了无名、无封地、无后的“三无”人士,是商末周初结局最“神秘”的人物。
而《清华简》的出现,则直接引发了清华北大两座高等学府关于伯邑考的“硬刚”。
《清华简》全称叫《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是清华大学从(J)外抢救回来的一批战国楚简。
经过多年整理释读,清华大学在2011年出版了第一部分的研究成果,其中有一篇叫《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
清华大学认为,这篇内容与传世文献《尚书》中的《金縢》大致吻合,是《金縢》篇的战国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