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昌的大儿子为啥叫伯邑考 周文王姬昌之长子原名叫姬考
导读:姬昌的大儿子为啥叫伯邑考,如果想知道周文王姬昌之长子原名叫姬考和姬昌的大儿子为啥叫伯邑考的相关话题,很不错的经验小知识,建议收藏哦! 周武王伐纣成功后,在宗庙举行了盛大的告祭仪
姬昌的大儿子为啥叫伯邑考
如果想知道周文王姬昌之长子原名叫姬考和姬昌的大儿子为啥叫伯邑考的相关话题,很不错的经验小知识,建议收藏哦!
周武王伐纣成功后,在宗庙举行了盛大的告祭仪式,“王烈祖自太王、太伯、王季、虞公、文王、邑考以列升,维告殷罪”,把自古公亶父以来为周王朝建立打下基础的历代先祖都告祭了一遍。
但这里头出现了一个奇怪的角色:邑考。
邑考,也就是传世文献中的伯邑考。伯,是老大的意思。《史记》曾有记载:
“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文王舍伯邑考而以发为太子……伯邑考既已前卒矣。”
这段记载是说,伯邑考是周文王的嫡长子,与周武王一样都是正妻所出,只不过周文王废长立幼,立了二子发为太子,并且长子伯邑考死在了周文王前头。
伯邑考被周武王列入了宗庙祭祀的行列,说明他生前也为克商立下了功劳。那么伯邑考究竟做了什么呢?这不免让我们联想到商末周初的一桩“(C-A)”。
《帝王世纪》记载:文王长子叫伯邑考,给纣王当御手,纣王听信谗言将伯邑考杀害做成了肉羹,还赐给周文王食用,结果周文王毫不怀疑地当场吃掉。
纣王大喜,说“谓西伯圣者,食其子羹尙不知也”。这段记载后来经过《封神演义》的采纳传说,变得家喻户晓。
如果按照这个逻辑,身为长子的伯邑考在殷商做人质时被冤杀,的确值得位列宗庙,受后人祭祀。
但问题就出在这个奇怪的称呼上。
姬是周朝的国姓,按照现代姓加名的称呼方式,我们可以把文王的众多儿子叫做:姬发、姬旦、姬鲜,以此类推,长子应该叫姬邑考。
按照长幼顺序叫,则应该是伯邑考、仲发、叔鲜,直到最小的叫季载。
当然,文献中是没有这种叫法的。先秦时的称呼方式往往是封地(官职)加私名,比如管叔鲜、蔡叔度等等,二子姬发因为称王,所以叫“武王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