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锦熙先生是什么人 被称为中国注音字母之父的是谁
黎锦熙先生是什么人
为网友解答被称为中国注音字母之父的是谁和黎锦熙先生是什么人的话题,一起来看看吧!
黎锦熙先生是1913年春至1915年秋***在湖南四师和一师读书时的历史和国文教员,被誉为“现代新语文第一人”、“中国注音字母之父”。
他是与***密切交往时间最长的一位老师,也是众多老师中唯一一位活到***逝世之后的老师,师生友谊绵延达64年之久。
黎锦熙,字邵西,1890年2月2日出生于湘潭县石潭坝的一个世代书香之家,与***是同乡。
黎锦熙的父亲是清末秀才,所以他和七个弟弟都受过高等教育,并且都成名成家,所以有“黎氏八俊”的美称。
黎锦熙从小就聪明过人,被称为“神童”,他4岁便开始读《诗经》,10岁加入了当时著名的罗山诗社,15岁考中秀才,21岁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湖南省优级师范学堂。
他毕业时正值武昌起义,长沙也随之响应,并建立了军(Z-F),他被湖南都督谭延闿聘任为秘书,但到任以后发现军队内部关系复杂,无法办事,于是辞职。
黎锦熙辞职以后,创办了《长沙日报》,自己担任主笔,他鼓吹各省反清独立和资产阶级民主(Z-Z),但很快受到清(Z-F)的打压,被迫停刊。
1912年民国成立后, 黎锦熙又创办了《湖南公报》,担任总编辑,他积极批评时政,主张全国统一、绝对民治,为振兴中华而大声疾呼。
当时19岁的***正在长沙进行自学,他看到《湖南公报》上的内容后,感到非常振奋,后来他得知总编辑黎锦熙也是湘潭人,于是经常前往报社看报,并认识了黎锦熙。
黎锦熙非常欣赏***的才华,他也知道***的生活很贫苦,于是他经常请***等一些青年学生帮他抄写稿件,并给他们一定的酬劳。
多年以后,黎锦熙回忆起这件事时,曾欣慰地说:当时有三个青年经常帮他抄写文稿,一个是不管什么内容,一概都抄;另一个是发现有错误和语病的地方,就代为润色一下;
还有一个是只要觉得自己不同意文章的观点,就坚决不抄。
后来第一个什么都抄的人最终默默无闻,第二个人成了著名作家,他就是田汉,第三个人最后成了伟人,不用说,他就是***了。
《湖南公报》仅办了几个月,就因为批评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再次被查封了。
于是他在1913年受聘担任了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的历史教员,正好此时***也考入了第四师范学校,他们正式成为了师生。
半年以后,四师与一师合并,改称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黎锦熙和***又转入了一师。
***天性不好束缚,他对于学校教育,一直是非常反感的。
早在1912年,他就报考了省立第一中学,但因这个学校课程有限,校规也很多,于是他在6个月后就选择了离校,选择了去湖南省立图书馆自习。
即使后来考入了一师,他也对于很多校规不太满意,多次表露了出了想要退学的想法。
***想要退学的念头很快被黎锦熙所察觉,他觉得这个想法是错误的。
于是一直规劝***重视学校教育,还跟他强调通识教育的重要性,让他了解了文学、历史、地理、体操、图画、音乐、手工各科的意义。
经过他的劝导,终于使***打消了退学的念头。
五年以后,***顺利毕业,对于能够拿到(W-P),他自己也有些吃惊,几十年后,曾经对母校无甚好感的他终于中肯地评价:
“我读书最久的地方是湖南第一师范,我的知识,我的学问是在一师打好了基础,一师是个好学校。”
***能够顺利毕业,其中当然有黎锦熙的一份功劳。
黎锦熙在一师是历史教员,后来又兼任国文教员,刚好这两门课都是***最喜欢的,因此他经常就历史上和国文中的一些问题向黎锦熙请教。
但他对于其他知识,并不感兴趣,他甚至还想过要隐居山林,潜心研读古籍,然后模仿康有为、梁启超,等到学成之后再进行创新。
但黎锦熙却很不以为然,他向***指出:一个学者,要想成为(Z-Z)家、事功家,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这种广博,不仅仅在于精通某一专门的学问,还要通晓百科。
不仅仅要精通古典经籍,还要对现代知识有全面的了解。
他还给***举了王安石的例子,指出王安石变法之所以失败,还是因为缺少社会知识,一味仿古。
所以他建议***先广泛地学习和涉猎知识,等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再进行深入深入钻研,他的一番话让***深受启发。
1915年初,黎锦熙和杨昌济在一师内发起组织哲学研究小组,***也加入其中。
杨昌济推荐给小组的读物主要是西洋哲学、伦理学以及宋元明哲学,黎锦熙推荐的是英国人著的社会学研究。
在这段时间,黎锦熙不仅在学业上给予***指导,也经常和他畅谈时事(Z-Z),正是在小组的不断讨论中,***得出了要“集合同志,创造新环境”的结论。
所以黎锦熙可以说是***参与社团活动最早的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