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生活经验 > 历史典故 >

明朝张居正的评价 明代第一首辅张居正的改革有多伟大

作者:大东 更新:2024-03-12 05:10:17 来源:领啦网
导读:明朝张居正的评价,今日小编为你讲解明代第一首辅张居正的改革有多伟大和明朝张居正的评价的相关经验,接下来www.lingla.com站点小编为网友介绍。 看懂明朝的权力制衡,才能明白张居正的

明朝张居正的评价

今日小编为你讲解明代第一首辅张居正的改革有多伟大和明朝张居正的评价的相关经验,接下来www.lingla.com站点小编为网友介绍。

看懂明朝的权力制衡,才能明白张居正的改革有多伟大。

朱元璋是一位雄猜之主,自明朝开国以来,朱元璋就一直致力于做一件事:

加强皇权,权力制衡。

为了削弱相权,朱元璋把御史台‬单独拆开,建左都督府,负责监督所有官员,不受尚书台辖制,直接对皇帝负责。刘伯温便是代表。

老朱觉得还不够,考虑到文官相互勾结,又成立锦衣卫,检察所有官员。

这还不够,最后嫌弃丞相碍事,直接把丞相制度给废了,事无巨细,权力集中于皇帝。老朱精力充沛,可惜累坏了太子,害惨了后世子孙。

明朝张居正的评价

老朱家的后代没有继承老朱‬勤政务实的优点,却完美继承了老朱猜疑的特点,在权力制衡的路上越走越远。

朱老四把他大侄子赶下台后,觉得锦衣卫也不一定可靠,要是锦衣卫和文臣勾结咋办?

于是又成立东厂,东厂头子必须由太监担任,这下可放点心了,毕竟太监没有退路,只能忠诚于皇帝!

朱棣喜欢到蒙古骑马浪,家里的事没人管也不行,便成立内阁,朱老四完美继承了他老子的腹黑,第一代内阁成员特点:

事多,官小,有建议的义务却没有决策的权利。

明朝张居正的评价

到宣宗时期,内阁已经发展壮大,并逐渐独占了“票拟”的权利,我们‬的‬“好‬圣‬孙‬”宣宣德‬皇帝‬为了制衡,便教太监读书识字。

并赋予太监“批红”的权利。这个时候,明朝已经形成了独树一帜的(Z-Z)结构:

朝廷大事一律先由内阁成员讨论拟出解决方案上呈司礼监(票拟),再由司礼监秉笔太监代替皇帝审核(披红‬)。

秉笔太监只有同意和否定的权力,如果不同意,那就交回内阁重新拟意见,直到同意为止。

同意之后,内阁把方案分配到各部执行,这时候如果各部有意见,也能“驳回”让内阁重新制定方案。

这里可以发现,内阁其实就是一个上行下达的中间环节。

在里面,任何人都没有独断专行的权力,内阁想把一件事办好,那起码得把太监。

六部都得打好交代,最后还要防着皇帝,因为皇帝拥有随时打破规则的权利!

明朝张居正的评价

到明朝中后期,内阁为了对抗皇权,也进行了权力集中。具体表现:

1,内阁成员兼任各部尚书,这样起码干活的时候,下面能有效执行。

2,“票拟”最后归于内阁首辅,不管什么意见必须经过内阁首辅整理成奏表呈上去。

这就形成了内阁首辅代替丞相制度的(Z-Z)环境。但内阁始终不是丞相,哪怕已经获得了出方案和具体干事的权力。

旦决定权仍在终忠诚‬于‬皇帝地的‬太监手里。本质上‬,内阁‬始终是‬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