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安史之乱后唐朝就衰落 安史之乱后唐朝出现的局面
为什么安史之乱后唐朝就衰落
为大家分享安史之乱后唐朝出现的局面和为什么安史之乱后唐朝就衰落的相关介绍,下面为详细的介绍。
唐朝的历史,被安史之乱分成了两段。
甚至,整个中国的历史,也因为安史之乱,被分成了两段。原因就是:安史之乱,在内结束了豪族社会,在外也结束了帝国雄心。
安史之乱后,可以说,唐朝的生命就已经结束了。唐朝余下的时间,只是靠着南方新财源的输血,勉强维持着。
暂且不论中国历史,只说唐朝历史,在安史之乱后,唐帝国从(Z-Z)到社会,从军事到外交,完全是质的变化与跌落。
1.(Z-Z)从有序到无序,豪族被挤出权力的游戏
安史之乱之前,唐朝的权力格局,始终进行着有序的变化。
武则天之前,就是关中贵族垄断朝堂;武则天之后,关中贵族被打压,山东豪族兴起;玄宗执政后,关中贵族再崛起,山东豪族被排挤。
玄宗执政后期,发生了一个大变化,成为安史之乱的重要诱因。为了压制崛起的关中贵族,唐玄宗李隆基开始重用胡人将领,也就是安禄山、史思明这伙人。
安史之乱后,唐朝有序的朝堂斗争,就彻底无序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宦官势力崛起。
宦官依托神策军,不仅掌握了朝中大权,而且能够干预皇帝继承。政权和皇权,宦官全面插手,比明朝的太监牛多了。
甚至,因为宦官的权力实在太大,所以宦官里面还产生了派系,如神策军派、内诸司派、枢密使派等。
二是持续了四十多年的牛李党争,直接导致朝政和国家的风气败坏。
党争,源于科举,但也与宦官派系勾结在一起。直到唐武宗继位,党争才算结束,但是皇帝与朝堂已经彻底割裂。皇帝不信任大臣,大臣也不信任皇帝。
三是地方与中央的持续斗争,甚至说是(Z-Z)。
安史之乱后,唐朝苟延残喘了150多年。就在这150多年里,由将领和节度使发起的兵变和叛乱,竟有200多起。可以说,帝国早已不是一个完整的帝国,挑战中央和分裂割据才是天下大势。
而豪族呢?那些关中精英和山东豪族去哪了?
基本上都被安禄山和史思明给解决了。安史之乱主要活动于河北、中原和关中地区,而这两个地区就是豪族的根据地。
那豪族就不会跑吗?有钱有马有车的豪族,就不能学习两晋,也衣冠南渡啥的。关键是安史之乱爆发的太突然,根本就来不及跑。平民轻衣简从全跑到南方种地了,而豪族要么被干掉、要么变成平民。后来有来了一个黄巢起义,基本上豪族就完蛋了。
而安史之乱后,唐朝皇帝,对朝廷大臣彻底不信任,皇帝信任的是宦官,这是中央。地方呢?地方基本上就被几十个节度使把权力给垄断了。所以说,豪族已经没了生存空间,他们被挤出了权力的游戏,以后也别想出来玩了。
2.社会彻底失控,地方分裂而且走向军事化
唐初实行的是均田制和府兵制。
这两项制度,有效地保障了中央帝国能够以低成本实现对地方的控制。
州县的老百姓得靠帝国分田,633个军府拱卫着帝国安全。但是,安史之乱前后的一段时间,均田和府兵,基本就被瓦解了。国家无田可分、府兵也不再重要。
关键是大唐帝国走向了彻底的分裂,丧失了对地方的控制。
唐帝国首先丧失了对河北地区的控制,河北三镇就是国中之国,自己招募军队、自己任命官吏、自己收取赋税。
其次就是河南和山东地区,先是被平卢节度使控制,后是被分割成三个小节度使,但都是独立性极强的地方军阀。
第三是关中地区,关中地区的节度使,规模小、财力弱,但也是一种牢固的世袭制,而且也发挥不了拱卫朝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