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生活经验 > 历史典故 >

御史大夫的职责是什么 古代御史大夫是干什么的(2)

作者:李青青 更新:2024-03-12 05:06:28 来源:领啦网
导读:御史大夫的职责是什么,重大(Z-Z)案件也由御史大夫调查,秦始皇三十六年在华阴平舒道,有人对秦使者咒 “今年祖龙死”,由“使御府视璧”。 其他重大案子在廷尉审后,材

御史大夫的职责是什么

御史大夫的职责是什么

重大(Z-Z)案件也由御史大夫调查,秦始皇三十六年在华阴平舒道,有人对秦使者咒“今年祖龙死”,由“使御府视璧”。

其他重大案子在廷尉审后,材料交治书侍御史平断,由其据法论其臧否。

这种联手办案尽可能地避免了廷尉在冤狱审理过程中的主观臆断,使狱案的断定以国家法律为依据,保证了国家法律的正确执行。也避免了冤案的发生。

3、掌管全部律令

《睡虎地秦简·尉杂》:“岁雠辟律于御史”,说廷尉每年须至御史府核对刑律。

说明御史大夫还掌管全部律令。

4、监军权

两汉有监军御史,东汉有督军御史,对不称职的统军将领厉行督促,保证作战的成功。

此外,从御史大夫与宦官内臣的关系来看,由于御史大夫亲近皇权,容易被皇帝利用,所以御史大夫比起丞相和太尉更有可能和宦官内臣结为同盟。

秦二世时,皇帝与宦官赵高勾结,并利用宦官打压其它势力时,他们想到与御史大夫联合。

《史记·蒙恬列传》中,秦二世“而遣御史曲宫乘传之代”可见御史大夫成为宦官内臣打压外官和地方官的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宦官内臣通过拉拢御史大夫来巩固自己在朝中的地位,从而便于其进一步打压反对势力。

同时,御史大夫中也有一些阿谀奉承之辈,忘记了自己的职责与一些宦官内臣勾结在一起,将这些宦官内臣作为自己升职谋利的工具。

御史大夫的职责是什么

据《汉书·佞幸传》中记载,汉哀帝时的宠臣董贤倍受皇帝宠爱,年纪轻轻就位至三公,于是时任御史大夫的孔光按捺不住自己升官谋利的心里来趋炎附势了。

《汉书·佞幸传》记载,

“是时,元帝被疾,不亲政事,方隆好于音乐,以显久典事,中人无外党,精专可信任,遂委以政。事无小大,因显白决,贵幸倾朝,百僚皆敬事显。”

若从御史大夫与外官、地方官的关系来看,御史大夫及其属员监察百官,特别是监察外官与地方官,这也是他们的职掌所在。

《汉书·朱博传》:

“……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理”。

此处“上”指对皇帝的监察,使“上”“尽思百姓”;“下”指对朝廷百官的监察,使“九卿群大夫百官慎哉,不勗于厥职……残民贪污烦扰之吏百姓所苦务勿,任用方察不称者也”。

在封建专制社会,御史大夫对“上”的监察往往图有虚名,流于形式,因为在君主专制社会,任何限制君权的作法都是不现实的。

这样,对“下”的监察就显得突出了。御史大夫之设就是为了牵制相权,从法律角度上规劝百官的行为。

监察权的运用,使以丞相为首的百官畏于御史大夫的弹劾便行事谨慎,按法度执行权力,不敢乱用其职权,有利于吏治的清明。

御史大夫及其属员实际上是皇帝派往外面的耳目,皇帝通过他们对外官和地方官有一个更加明晰地认识,从而便于皇帝及时纠正自己的失误和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这也正是御史府这一机构之所以从秦以来长期设置,并在汉朝不断强化其权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汉景帝时,地方诸侯势力过于强大,因此,汉景帝便借御史大夫晁错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汉书·爰盎晁错传》中记载,汉景帝迁晁错

“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杂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繇此与错有隙。”

御史大夫的职责是什么

简而言之,御史府是秦汉中央官僚机构中一个重要且不能或缺的机构。

通过此机构可以进一步加强皇帝的权力,削弱丞相的权力,从而加强君主专制;还可进一步加强统治者与外官、地方官的联系,从而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中央集权。

此外,御史大夫也是皇帝手中平衡各种力量的一个砝码,一个工具,是皇帝身边须臾不能离开且与皇帝走得更为亲密的一个中央机构。

所以在秦汉时期,御史大夫的设置一方面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统治者了解民情、体恤民情,从而缓和阶级矛盾,巩固江山社稷。

上述分享的古代御史大夫是干什么的、御史大夫的职责是什么的全部内容,供您全面了解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