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一生简介和传说 佛陀成佛之路的详细过程(2)
佛陀的一生简介和传说
苦行的佛祖的塑像
他吃的很少,身体极度消瘦而虚弱,肋骨根根突出,甚至从后背也能摸到肚皮,大小便的时候可能会随风而倒。慢慢的,他的肤色失去光泽,开始变得晦暗。人们看到他说:“沙门乔达摩是黑色的。”或者“沙门乔达摩是褐色的。”抑或“沙门乔达摩既不是黑色也不是褐色而是土黄色的。”
换一种思路——
中道才是成佛之路
到最后,佛陀对这种苦行产生了疑问:“无论过去、现在、未来的所有沙门及婆罗门,他们能体验到的剧烈、尖锐、深刻的痛苦,不可能超过这个极限了。但我并没有从此中证得涅槃,应该是另有道路。”
他回想最初幼年时在树下获得初禅的喜乐,认为这才是通往觉醒之道。这种喜乐并不与爱欲等同,没有不善的地方。而极度衰弱的身体无法获得这种喜乐,是不是应该补充一些营养。
阿若桥陈如等五名侍者看见佛陀享用了米饭和酸奶,认为他的向道之心已经毁灭。说:“沙门乔达摩的生活奢侈,放弃了努力精进。”于是,五人结伴离去。
佛陀在恢复饮食后,身体也很快恢复到之前的健康状态,“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清晰可见。他独自一人坚持静坐,在夜里经常住在园庙、林庙或树庙,自述因为身口意三业清净,摆脱爱欲及贪欲,没有仇恨、没有昏睡、没有激动、没有不安……不贪图名闻利养,富有智慧(般若),降服了心理上的孤独及野兽出没等等带来的恐惧。
他走到尼连禅河边森林中的阿说他树(即菩提树)下修禅定,在这里他降服了摩罗(魔),觉悟成佛。佛陀开悟的地方则称作“佛陀伽耶”(菩提伽耶),后来建了佛塔,成为佛教徒朝礼的圣地。
佛祖在菩提树下成道
菩提树在玄奘大师赴印度是依旧生机勃勃:
昔佛在世,高数百尺,屡经残伐,犹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觉,因而谓之菩提树焉。茎干黄白,枝叶青翠,冬夏不凋,光鲜无变。每至如来涅槃之日,叶皆凋落,顷之复故。
据记载,佛陀在禅定中,先后经过了四禅八定,其间回忆起一生乃至无数生,一劫乃至无量劫的个人及宇宙的成住坏空。悟到世间有情众生的贵贱、美丑、福祸都是业的结果,理解到色、受、想、行、识对人的操弄,及苦、集、灭、道等四条人生真理。
《中尼迦耶》的《圣求经》:
我受缚于生、老、病、死、忧愁、污秽,而追求并获得无上解脱涅槃。......我已解脱,不再变动,这是最后的生。
《法句经》记载佛陀证道的喜悦:
轮回转生无数次,始终追逐造屋者。
不见造屋者踪影,翻来覆去是痛苦。
现在找到造屋者,你已不用再造屋。
所有椽子已破碎,顶梁柱子也折断。
你的心已入无行,一切贪欲已灭绝。
造屋者是生、老、病、死、忧愁的原点,无行指涅槃境界。
佛陀证道后,在此地停留了四周。第一周,在菩提树下坐禅,享受解脱的乐趣。第七日夜回忆缘起之说:一起缘起、一切缘灭、一切缘起缘灭。
第二周,他转移到阿伽波罗榕树下继续坐禅享受解脱之乐。一名叫“哼哼”的婆罗门询问:“什么叫婆罗门?”佛陀认为“摒弃邪恶、不傲慢、不污染、控制自我、通晓知识、遵循梵行”是婆罗门。
第三周,佛陀到目真邻陀树下坐禅,天降暴雨。蛇王目真邻陀盘着身体为佛陀遮挡雨水。第七日,天空放晴,蛇王化作婆罗门青年向他合十致敬,佛陀体会到克服我慢是最大的快乐。
第四周,他转移到罗阇耶者那树下继续坐禅,接受了两名商人多鉢萨和巴履伽的奉献的炒面粉和蜂蜜。这两人皈依了佛陀与佛法,也成为最早的优婆塞(居士)。
这里有部分神话神话色彩,但可以看出佛陀证道后,在原地应该呆了一个月的样子,重温之前禅定的所得,开始传播佛法。
至于佛陀成道日,汉地、蒙藏、日本、朝鲜等北传佛教的皆定为十二月初八。但南传佛教记载是毗舍佉月(四月至五月)的满月夜。
上面(www.lingla.com)为您介绍的佛陀成佛之路的详细过程、佛陀的一生简介和传说的全面方法讲解,希望起一个抛砖引玉能解决您生活中的问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