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一生简介和传说 佛陀成佛之路的详细过程
佛陀的一生简介和传说
小编为你解答佛陀成佛之路的详细过程和佛陀的一生简介和传说方面的经验,接下来[领啦网]小编为网友介绍。
佛祖究竟是一种什么存在?是人还是神?关于这一点,不同的教派有不同的认知。本文从历史的角度来阐述佛祖的身世和成道的过程,希望做到祛魅。
佛是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神吗?还是予取予求的造物主?这里,首先要确认的是,历史上的悉达多·佛陀是一个具有丰富情感、平等博爱、哲思深邃的人,时刻闪耀着理性光辉的人。
佛是什么?佛是觉悟者,是觉悟了的人。释迦牟尼的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因此,从根本上来说,他不是神,并不能保佑你升官发财、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学业进步。
释迦牟尼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见到社会上的种种不平,种种不安,乃至生老病死等现实问题的时候,他愿意为了寻求解决办法而放弃世俗的一切,并愿意将此道路指引给大家。
古印度自称佛陀者代有人出,但得到公认的只有释迦牟尼,因此在印度及世界文化体系中,“佛陀”一般专指释迦牟尼。
此文敬献给伟大的“弃绝者”:悉达多·佛陀。弃,放弃世间的一切名誉声望、金银财宝、世俗地位甚至天伦之乐。绝,断绝一切扭曲心理的欲念,直行中道。以下以佛陀称释迦牟尼佛。
佛陀的身世——
刹帝利与贵族共和国
悉达多·佛陀出生的具体时间已经无法确认,按南传佛教上座部的通行纪年,80岁的佛陀在公元前544年入般涅槃,因此出生的时间应该是公元前624年,但依据中国的“众圣点记”纪年,他出生在公元前566年,圆寂于公元前486年,这也为大多现代印度学者接受。
除了这两种最为流行的说法之外,还有N种推演,但这就更说明了乔达摩·悉达多·佛陀的出生与入灭的时间不可考,唯一相对确定的是他80岁的世间寿命。
他出生在北印度喜马拉雅山麓的迦毗罗卫城。东晋法显大师与唐朝玄奘大师都曾到此城朝圣,但他们对位置的记述不同,而且已经破败不堪了。
现代提出两个地点,一说称在尼泊尔的提罗拉考克,与记载的佛陀具体诞生地蓝毗尼相近;一说在今印度北方邦北部距尼泊尔边境一公里处的比普拉瓦,此地距蓝毗尼和提罗拉考克都不远。
20世纪70年代,在毕普罗瓦考古挖掘出土有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的舍利壶,以及数十枚公元前后有“迦毗罗卫比丘僧伽”字样的赤陶印章,因此认为此地可能性更高。佛陀的出生地在尼泊尔和印度的边界是没什么可争议的。
佛陀诞生前后中印度新兴国家
反对婆罗门的沙门思潮主要兴起于这些国家
佛陀是释迦族,出身刹帝利种族,姓乔达摩(意“最好的牛”,此姓以婆罗门族姓居多),名为悉达多。据说他的祖先俄迦格王为了让宠妃的儿子即位,将4位年长的儿子放逐。这4个儿子流浪在雪山湖边,住在萨迦树林,为了种姓纯洁,与自己的姐妹结婚。因此,得名为释迦族。
他向频毗沙罗王讲到:“在喜马拉雅山麓,有个乡村部族,富强繁荣,从属憍萨罗国,部族名为太阳,我出身的家族名释迦。”
印度古代史将王族分为太阳族和月亮族,释迦族可以视为太阳族的始祖甘蔗王的后代,他们为自己的种姓而骄傲。
释迦族是刹帝利,但从事农业,以稻作为主。今天不能确证是雅利安系的种族,还是亚细亚系的种族,可能性比较大的是,早期为雅利安种族,后来与当地土著混血。
而土著很可能是黄种人(唐三藏的《大唐西域记》记载释迦族所居住的地方多为黄种人,不过,经千年变幻,可能已不是最初的模样)。
他们的首长是交替选拔的,是寡头贵族制,被称为“王”,印度古代这个称呼可以是国王、部族首领或诸侯,因此佛陀父亲净饭王的几个弟弟也有王的称号。
迦毗罗卫作为贵族共和政体,分为十个小城邦,十个城主为共和国的国主,最大权力机构是五百人会议,即所谓“五百释种”会议。
按照经典记载,在佛陀时代,迦毗罗卫城有四大城门,城内高塔俯视全城,到处是园林、街衢与市场,华丽的拱门间列其中,人口众多,生活富裕。如果佛陀不出家,有可能继承其父之位。
出家的主因——
飘摇的家国与个人的天赋
迦毗罗卫附属于南方的憍萨罗国,随时有被吞并的危险。佛陀出家修行的外缘之一,应该与迦毗罗卫在乱世中飘摇不定的环境有关。佛陀成道后,相当多的释迦族精英随其出家修行。这证明了佛陀的感召力,也反映了国家的忧患状况。
让人悲伤的是,即使佛陀成为各国各阶层恭敬的圣人,并调停故国与僑萨罗国的(Z-Z),也未能改变最终结果。迦毗罗卫被憍萨罗国王毗琉璃的军队付之一炬,释迦族遭到灭族,其地被吞并,从此急剧衰败下去。
法显的《佛国记》有说:
城中都无王民,甚丘荒,止有众僧、民户数十家而已……毗琉璃王杀释种,释种死尽,得须陀洹,立塔今亦在。
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对迦比罗卫国更详细:
劫比罗伐窣堵国,周四千余里;空城十数,荒芜已甚;王城颓圮,周量不详;其内宫城周十四五里,垒砖而成,基迹峻固,……宫城内有故基,净饭王正殿也,上建精舍中作王像。
佛陀的母亲为摩耶夫人,因产期将近想返回故乡天臂城,途中到达蓝毗尼园时生下了他,并在7天后去世。姨母大爱道瞿昙弥成为继母,将他养育成人。
据传说,佛陀出生之时,有位来自喜马拉雅山的阿私陀仙人出现,替太子占面相,并预言说:“这婴儿的前途只有两条路:在家继承王位的话,将成为统一全世界的转轮圣王(大司马按:此即日后佛教国家统治者自居转轮王的依据);出家的话,则必定成佛。”
他从小受到刹帝利王族的各种教育,从婆罗门大师毗奢婆蜜多罗受学梵典等文化艺术,从释迦族羼提提婆受学武术军事,在师傅的教育下,表现出极强的天赋,无论是文化还是武术,都比提婆达多在内的诸位王子更为优秀。
但他天生更倾向于精神层面的冥想,8岁时就开始思考人生。在别的孩童嬉戏打闹的时候,他可能会远离他们,到一棵树下静坐。
16岁的时候,他娶了同族的耶稣陀罗为妻,并生下了儿子罗睺罗。父亲净饭王恐惧他可能出家的预言,又看到他的行为倾向,为此大造宫殿,里面各种金银珠宝、奇花异草及珍禽异兽,又选了500名才色俱佳的美女作陪,希望能使他往转轮圣王的方向前进。
印度大型电视剧《佛陀》剧照
但佛陀看到虫儿被鸟儿啄食,老人们皱纹满面,病人发出痛苦呻吟乃至死亡的时候,认识到人终究免不了生老病死之苦,尘世的欢愉都是虚幻不实的。今天最为流行的世尊出四门发现生、老、病、死之苦的典故很可能是后来构建的。
在《长尼迦耶》的《大本经》中,佛陀讲述的过去佛——毗婆尸太子出家的典故与巴利语三藏之后的佛教经典记录的释迦牟尼出家历程完全一致。
在《中尼迦耶》的《圣求经》说:“我头发乌黑,神采奕奕,正值青春年华。尽管父母不愿意,悲哀哭泣,但我依然剃去须发,穿上袈裟成为出家人。”这是现存最早的佛陀出家的记录。
另有后世佛经中的“舞女丑态”应该是将巴利语律藏《大品》中的富商之子耶舍的事件也安插在了佛陀身上。二十九岁那年,佛陀离开娇妻幼子而出家,投身沙门的行列中。
寻师访道与放弃苦行
佛陀出生在婆罗门文化边缘区,他寻访的是正统婆罗门外的新宗教派别。
他向东南方行进到摩揭陀国,先到吠舍离寻访跋伽婆仙人。跋伽婆仙人是苦行外道,不重解脱智慧,无法满足天赋智慧的佛陀。
他又到王舍城寻访当时颇享盛名的阿罗逻迦蓝仙人与郁陀迦罗摩子仙人,此二者后被认为是数论派的早期人物。阿罗逻迦蓝重视禅定,而以“无所有处”为涅槃境界;郁陀迦罗摩子仙人则以“非想非非想处”为究竟。
以“无所有处”与“非想非非想处”作为最高趣求即升天,世尊认为这两位老师虽然信心、精进力、念力、定力及智力(般若智慧)都具备,但他按照两位大师的方法修行后,很快证悟到相关的最高境界,“进入如此微妙的禅定,心就完全寂静,感觉到心宛如与不动的真理合一似的”,但是一从禅定出来,便又回到平日动摇不停的心。
因此他认为并没有真正解脱轮回,达到涅槃境界,也没有更进一步的可能,于是他选择独立修行。
据说,佛陀在进入王舍城乞食的时候,摩揭陀国王频婆娑罗在宫殿城楼上望见其相貌非凡。于是派人打听到佛陀的修行之处是般度婆山。
国王亲自坐着车找到佛陀劝其还俗:“您青春年少,具有美丽的肤色及魁梧的身材,像是刹帝利种姓。我将赐予你装备精良的军队,在象队前赐予你财富,请告知我你的出身。”
佛陀告诉他出自释迦族,但拒绝还俗:“因为危险的爱欲,我才追求出家的安全,并乐于此道。”于是,频婆娑罗王请求他成道后要首先度化自己。他的父亲净饭王也派人请求其还俗,但看见他向道之心不可动摇,就派了阿若憍陈如等五名侍者陪同修行。
他们到达了优偻毗婆附近的犀那镇,佛陀自诉:“我看到一个可爱的地点,一片清静的树林,一条清澈的河流。堤岸可爱,周围还有供给食物的村庄。”于是,他便住在此地开始了长达六年的苦行。
《佛本行经》记录到:“日尽一麻,半粒粳米,日日省食,久羸形体,身血竭尽,脂肪枯干,气力羸顿,形体疲索,普世众生,不能堪忍,如是羸困,具满六年。”(大司马按:佛祖苦行是下了大力气的,《中部经典》载,佛祖还体验了苦行的高阶要求吃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