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生活经验 > 历史典故 >

左宗棠收复(X-J)时的清军装备 带了多少兵马的军事力量

作者:李青青 更新:2024-03-12 05:12:46 来源:领啦网
导读:左宗棠收复新疆时的清军装备,为大家说一说带了多少兵马的军事力量和左宗棠收复(X-J)时的清军装备的小经验,接下来小编为您详细解答 放眼整个近代,左宗棠的军队装备非常有特色。 他的军队,

左宗棠收复新疆时的清军装备

为大家说一说带了多少兵马的军事力量和左宗棠收复(X-J)时的清军装备的小经验,接下来小编为您详细解答

放眼整个近代,左宗棠的军队装备非常有特色。

他的军队,既装备了一些西方最先进的武器,也装备了许多自己“魔改”的“土装备”,中西结合,效果极佳。

左宗棠的装备思路

作为以实战崛起的将领,左宗棠对装备的见解是独到的。

1862年,他担任浙江巡抚,镇压太平天国。

当时,他与中法混合的“常捷军”,中英混合的“常安军”、“定胜军”配合,平定了浙江。

左宗棠收复(X-J)时的清军装备

可以说,论及对洋枪洋炮的见识,恐怕也只有李鸿章能与之相提并论了。

不过,随后的实战经历,使他认识到:当时的大清不能完全依靠洋枪。

镇压完太平天国后,在剿捻和平定陕甘之乱时,装备了一定洋枪的左宗棠部付出了惨重代价。

尤其是金积堡之战,仅刘松山的老湘军就损失了4/10的营官,官兵死亡1000多,左宗棠感叹“十余年剿发平捻,所部伤亡之多,无逾此役者”。

这是因为:捻军、陕甘起义军,都以骑兵见长。当时的洋枪虽然火力已很猛,但仍然无法单纯依靠远程火力击败骑兵突击。在八里桥之战中,即便是英法联军也必须依靠锡克骑兵、刺刀等近战方式保护。

对火力不及英法联军的湘军、淮军来说,就更不可能单纯依靠远程火力取胜了。

可是,左宗棠部非常庞杂,有老湘军、皖军,还有陕甘本地军队,战斗力参差,无论是远程火力,还是近战能力,都与经过近代化训练的英法联军不可同日而语。

远程火力杀伤达不到效果,近战又扛不住,自然就悲剧了。

因此,左宗棠指出:“纯用洋枪,终失长短互用之妙”。

除了装备西方先进武器,还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装备一些适合国情、军情的自主装备。

平定(X-J)之战对装备的要求

既然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装备,那自然要看看平定(X-J)之战对装备的要求了。

我们先看看“敌情”,也就是对手的特点。

左宗棠收复(X-J)时的清军装备

阿古柏的军队,总数4、5万人,主要由骑兵、步兵、炮兵组成。其中,与陕甘起义军类似,阿古柏的骑兵力量也是比较强大的。

就装备而言,由于英国、俄国都在争取他,因此,阿古柏获得了大量的装备支持。

阿古柏的炮兵,主要使用克虏伯和阿姆斯特朗等当时较先进的火炮;

阿古柏的步兵,原本使用的是火绳枪、燧发枪;后来,在英、俄支持下,(光是1873年,英国就一次性送给1万支步枪和若干大炮),他们换装了一批撞针枪和部分连发枪。

可以说,左宗棠的对手,骑兵比较凶狠,步兵、炮兵的装备都比较精良。

这还不算盘踞伊犁的俄军。不论是武力收复还是谈判收复,显然都是需要武力为后盾!

如果左宗棠不做针对性调整,很可能面临近战、远战都打不国的窘境。

比起敌人的军队来,战场环境也对装备提出了严苛的要求。

阿古柏为了镇压人民的反抗,抗击清军的进攻,在各要地修筑了许多城堡,其中一些城池坚固、地势险峻。

如果左宗棠不改善装备,提高攻城能力,按照当初打金积堡时的表现,也只能长围久困了!

可是,(X-J)距离遥远,左宗棠根本没有耗费时日,长围久困的条件!

因此,收复(X-J)之战,对左宗棠军队装备的要求如下。

1、最关键的,是反制骑兵的能力。

如果不能装备足够反制对手骑兵的装备,不但部队进攻会遭到敌人反击的打击,而且,漫长的补给线也会被其破坏,清军将寸步难行。

2、攻城能力。

(X-J)不必长江流域。

在(X-J),左宗棠没有办法像老乡曾国藩一样“结硬寨,打呆仗”,一围围个几年慢慢来。

只有依靠炮火破坏敌人城堡,才能不断推进!

3、轻量化。

万里远征,又不能依靠舟楫之利,东西轻一点还是好,尽可能减少补给压力。

但是,不能影响火力发挥。

对手装备的武器火力足,起码你不能被对手给压制了!

左宗棠正是对此做出了针对性的装备准备。

左宗棠军的西洋装备:好钢用在刀刃上

当时,洋务运动已经开始了,虽然数量有限,但还是一定程度改善了清军的装备。

不过,江南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天津机器等主要为李鸿章所控制,产品大部分(G-Y)淮军和海防部队。

因此,左宗棠接任陕甘总督后,先后在西安、兰州设立机器局,就地制造军火。

1874年时,兰州机器局已经可以制造铜引、铜帽、大小开花炮子,并能仿造德国的线膛炮和后膛七响步枪了。

左宗棠收复(X-J)时的清军装备

1875年时,该局已经可以仿造马梯尼步枪了。

单纯就仿造水平而言,这已经是非常先进了。

要知道,马梯尼步枪,在1871年才成为英国的制式步枪,

问题是:产能不足。

兰州机器局的规模非常小。在整个1875年,仿制德国后门线膛炮20尊,后膛七响枪数十杆。(这是大清缺乏统一规划的结果,湘淮各派,各机器局自己搞自己的,各行其是。如果大清能做出统一规划,清军的装备何至于乱七八糟?)

有产能有限,因此,开战前,左宗棠又从德国购买了一些火器。

但总体上,左宗棠军的西洋装备比例不大。

不过,从兰州制造局的生产产品,我们能看出左宗棠的思路。

数十杆枪,无异九牛一毛,但20尊后门线膛炮意义重大,极大提高了左宗棠军的攻城能力。

这也是左宗棠的基本思路:左宗棠军队没有条件大规模生产、装备西洋装备!只有将有限的西洋装备集中于对火力要求最高的火炮上。

至于大规模装备,用于野战的,还是青睐经过改进的“土装备”。

“魔改”装备

左宗棠没有能力大规模生产新仿制的西洋装备,但大规模生产“魔改土装备”还是没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