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是什么意思 古代真的有这样的工艺吗
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是什么意思
关于这些你知道吗?古代真的有这样的工艺吗和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是什么意思方面的讲解,接下来就是全面介绍。
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是文学夸张还是现实存在?
“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这是西晋刘琨的一句诗。按照纯文学的解释是,经过百炼的钢可以变得可以缠绕手指的柔软。
这是仅仅是文学的夸张吗?其实还真的不算夸张。在西晋确实就有了这种百炼钢。
我国古代的冶铁技术十分先进,很长时间都是领先世界。最先进的技术首先会被应用到军事上。因此最先进的冶炼技术当然要用在打造武器上了。但是,最初的冶炼技术还无法打造出理想的武器。
和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样,我国先民最早冶铁的方法是块炼铁。
由于技术限制,温度达不到铁矿石的熔点。只有经过很长时间的还原反应才能得到海绵状的固体铁块。
由于矿石没有熔化,矿石里的杂质不能在还原反应中完全排出,所以冶得的铁块杂质含量较高,而含碳量很低,是硬度低的软铁,再经过锻打成为可以使用的熟铁,但是这种铁还是不适合打造刀剑武器。

好在我国青铜铸造技术很早就十分成熟,能够很好地控制炉温。所以早在春秋时期就掌握了熔化炼铁技术,获得了生铁。
但是生铁含碳量很高,硬度非常高。这种高硬度的生铁非常脆,容易折断或开裂。这和春秋时期的青铜剑特性一样,所以春秋时期的青铜剑都不会太长。显然这种铁也不适合打造刀剑等兵器。
西汉时期,我国又发明了一项新的炼钢技术-炒钢,顾名思义,这是由于在冶炼过程中不断搅拌,类似炒菜一样而得名。
炒钢是把生铁加热成液态或半液态,加入铁矿粉,大力搅动(这就是所谓的“炒”),让粥状生铁脱碳,并去除部分杂质最后成钢。
由于工艺简单,原料易得,生产效率高,所得钢材质量优良,所以炒钢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在炒钢的基础上,将钢材经过反复加热、折叠锻打,在锻打的过程中,杂质进一步被排出,钢的内部成分更加均匀,结构更加细密,这就形成了质优性强的百炼钢。
我国古代有许多宝刀、宝剑都是用这种方法制成的,锋利无比,可以销金断玉。
文献记载,三国时期曹操有“百炼利器”五把;孙权有三把宝刀,其中有一把就名为“百炼”;刘备令蒲元造宝刀五千把,上刻有“七十二炼”的标识。这个七十二炼就是实指。
目前出土的刀剑,有很多也是采用百炼钢的技术制造的:1974年,山东临沂苍山出土过一件铭文为“卅涑”(卅,意为三十;涑是“炼”的通假字)的钢刀。这是经过三十炼的。

1978年,江苏徐州出土了一件“五十涑”的钢剑。

罗振玉也曾经收藏过三件“三十涑”的金马书刀;与我国一衣带水的日本,也出土过几件我国制造的汉魏时期的百炼刀剑。
现藏于国家博物馆的一件环首错金钢刀,就是一件百炼刀剑的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