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师长不能指挥旅长 旅长和师长的级别对比(2)
为什么师长不能指挥旅长
我国的现代化编制改革,最早起源于清末袁世凯创办的新军。清(Z-F)在屡次遭受到列强的入侵和欺辱后,决心效仿西方制度,建立一支较为现代化的新式军队。
从军队编制上也明显参考了当时欧洲列强的制度,模仿师旅团营连排班的形式,对应创建了“镇协标营队哨棚”的编制。但编制建立简单,按照编制建军可不容易,囊中羞涩的清廷选择用分摊的方法,要求每个省各建一“镇”也就是每个省独立建军。
到了辛亥革命时,革命军的主力成员正是由新军中走出,革命后建立的南京临时(Z-F)规定编制为师旅团营连排班,孙中山先生在早期流亡于日本时,就已经商讨好了军制的名称,参考了《周礼》中“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的典故。
而实际上,***军在当时并不能真正的筹备出满4个团的师,更别说师直属部队和旅了。
到了军阀混战的时期,各军阀对于编制的理解也并不统一,有的军阀缺少兵力,将两个团编为一师,有的军阀偏爱某些部队,给他们每师六个团的编制,在当时的战场上,甚至都很难分辨出对手的一个师级单位究竟有多少兵力,场面非常混乱。
1935年,南京(Z-F)开始与德国进行军事合作,引进了全部的德军指挥体系,终于确定了完整的师团编制为每师两旅分辖四个团,师直属一个炮营和其余杂项部队,人数限制在1.2万人左右。
但在1938年抗日(Z-Z)爆发后,国军的兵力出现断档,遂又撤销旅编制,将每师所辖部队消减为三个团。这种方式虽然降低了每个师的战斗力,但总的来说还是保证了有足够多可供战役指挥的部队编制可用,属于应急策略。
新中国成立后,我军已经在解放(Z-Z)中摸索出了一套较为独立的指挥体系,由野战军指挥各野战纵队,野战纵队在分别指挥师或旅,师或旅再各自指挥三个团,在这套体系下,旅只不过是比师人数稍少,旅长和师长属于平级。
1955年,我军开始全面仿照苏联建设部队编制,保持正规的师团制度,但在通讯设备逐渐完善后,我军意识到再像过去那样为了指挥团而设置旅属于多此一举,于是旅被独立出来赋予更多的含义。
当时新中国刚刚建立,许多技术性装备数量较少,如果普遍放在师团编制中显然是数量不够的,于是我军将旅作为安放这些技术装备的新编制使用,将各种少量高新装备优先给予各个营,再将营部统一归为旅来提供后勤支持和指挥。
经常出现在电视画面里,装备武装直升机的“陆航旅”,装备大型防空导弹系统的“防空旅”就都是这一编制的体现。而指挥这些旅的旅长自然也就和传统的师同级别,即使旅所属的部队人数并不多,这两种编制互相掩护配合,形成了严密完善的指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