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隆北伐为何惨败给朱棣 李景隆军事水平到底如何
李景隆北伐为何惨败给朱棣
今天介绍李景隆军事水平到底如何和李景隆北伐为何惨败给朱棣的话题,接下来分享详细内容。
李景隆率领五十万大军北伐,为何惨败给朱棣?朱棣道出了五大原因!
建文元年,燕王朱棣起兵造反,当然对他来说这是“靖难”、“清君侧”。不久以后,朱棣在真定大败建文帝朱允炆的心腹耿炳文。
这次惨败让建文帝脸上很挂不住,也让朝廷方面开始惶恐起来。朱棣来势汹汹,他又是跟着太祖朱元璋南征北战的悍将,派谁去平定,这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
建文帝思来想去,最终采纳了顾命大臣黄子澄的建议,任命李景隆为大将军,倾全国之兵,让他率五十万大军前往平定造反的朱棣。朱棣有多少兵呢?五万左右。
从兵力对比上来看,李景隆占据绝对优势,从军队战斗力来讲,李景隆率领的是朝廷的正规军,而非临时组建的乌合之众,凭借兵力优势李景隆也该碾死朱棣。
可令人诧异的是,历经数次鏖战以后,李景隆的大军全军覆没,朱棣一路势如破竹,攻破南京都城,并最终夺取了皇位,大明天下由此换了主人。
李景隆以五十万对朱棣的五万,为何会惨败?其实朱棣在战前,就已经道出原因:
“兵法有五败,景隆皆蹈之。为将政令不脩,纪律不整,上下异心,死生离志,一也;今北地早寒,南卒裘褐不足,披冒霜雪,手足皲瘃,甚者堕指,又士无赢粮,马无宿槁,二也;不量险易,深入趋利,三也;贪而不治,智信不足,气盈而愎,仁勇俱无,威令不行,三军易挠,四也;部曲喧哗,金鼓无节,好谀喜佞,专任小人,五也。”(《明太祖实录》)
朱棣此番评价未尝没有达到鼓舞士气的目的,但也切中了要害,指出了朝廷军败的缘由。
其一,李景隆治军无方,上下异心。
早年的李景隆在军中的名气不小,众人都称他善于治兵,但实际上却是名不副实。李景隆“读书通典故”。长身,眉目疏秀,顾盼伟然。每朝会,进止雍容甚都”,朱元璋因而很看重李景隆。
倒也不能说朱元璋眼拙,看错了李景隆。在起家的时候,朱元璋看重的是常遇春、徐达这样的悍将,但建立明朝以后,当朱元璋决定把皇帝传给孙子朱允炆的时候,他选拔人才的着力点就从能力转移到了便于驾驭上。
这一点从朱元璋给朱允炆留下的文臣班子就可以看出。
与开国名将相比,李景隆当然是一个花架子,但朱元璋也不希望再出一个蓝玉,他想给孙子留的是一位便于驾驭,对皇位没有威胁的将领,所以朱元璋才会欣赏李景隆。
朱元璋一欣赏,朝中众臣自然也争相夸赞李景隆,说他善于带兵,建文帝让他出入湖广、河南等地练兵,还让他负责与西番的贸易。
天下太平时,李景隆不需要做什么,只要皇帝信任他,他就是良将,可是当天下大乱,需要李景隆匡扶社稷,挽大厦于将倾时,李景隆顿时就漏了怯。
五十万大军是朝廷集各路人马而来,势力错综复杂,将领人数繁多,这个时候主帅的作用十分关键。
李景隆显然担不起这个位置,他只有资历,而无战功,不说与开国将领相比,即便是与他敌对的朱棣,在军中的威望都要比他高得多。李景隆在军中没有威望,又没有树立军纪,整个军队战斗力自然就无法发挥出来了。
其二,南军将士不适应北方环境,粮草不足。
这个问题不能归咎于李景隆,毕竟自古以来,北伐一直是输多胜少,不论是寒冷的天气还是北方辽阔的平原,对于骑兵更强的北方军队来说都更加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