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君子之道解释 论语中关于君子的相关论述(2)
何为君子之道解释
《论语·述而》有言:“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孔子求学上进,直到晚年还孜孜不倦,刻苦勤奋地学习,这句话就是他对自己的评价。
叶公向子路询问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子路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
事后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何不这样说,他这个人,一发愤学习就忘记吃饭,内心一快乐就忘记忧愁,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
孔子对于学问这件事从来都不曾迷糊对待。
在《论语·宪问》中他把做学问的境界下了定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意思是古人学习圣贤之道只是为了提高自己,今人学习则是希望将圣贤之道讲给更多人听。
真正尊崇学问的人,学习是为了人心灵的建树。
从书本上学,从社会上学,从小学到老,无非是学习一种把握幸福的能力。
这也正是孔子一生都在践行的事情。
《论语•里仁》有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这是孔子在勉励后辈向有贤德的人学习。
意思是,“看见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努力向他学习,做到和他一样;看见德行有亏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是否有同样的缺点。”
其实,“贤”与“不贤”正是人们追求人生目标的不同方向。
而“思齐”和“自省”,则是人们自身不断进步的动力。
唐太宗李世民知人善任,举用贤良,能够从贤者身上汲取优点。
《旧唐书·魏徵传》记录着他对魏征的评价:“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意思是说,以铜镜自照,可以整理好衣帽;以历史为镜子,可以从中看清楚朝代兴衰的缘由;把别人当成镜子,可以从他们身上看到自己的优劣得失。
李世民作为君王,尚且能“见贤思齐”,而大多数芸芸众生却迷失在自己构建的世界当中。
“君子”这个《论语》中出现最多的字眼,道理是朴素的、温暖的、和谐的。
君子的理想人格存在于当下,也应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内心。
上面(领啦网)为您介绍的论语中关于君子的相关论述以及何为君子之道解释的方法介绍,大家作为一个参考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