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濮之战双方是谁 春秋时期晋国战胜强大楚国的原因(2)
城濮之战双方是谁
在晋、楚争霸的战略全局上,他们是具有胜利信心的,但是他们并不以这种一般的信心来代替具体的、灵活的战役规划。
他们在战术上很重视敌人,认真地选择有利的作战时机和地点,仔细地分析敌人的强点、弱点,正确地制定战斗方案,甚至连万一战斗失利时怎么办的问题也考虑到了。这些都是古代(Z-Z)史上值得借鉴的东西。
晋国选择有利的战斗时机和地点
晋国得到楚国统帅部把全军一分为二的消息很高兴。当然,这是决战的好时机,但是他们并没有马上投入战斗,他们还要利用和扩大敌人的这个矛盾,把主张进通的子玉引入更加不利的阵地,让他脱离国君的部队更远一些,以便聚而歼之。
这是弱军在强军面前常用的先退一步、再后发制人的聪明策略他们“退避三舍”的决定,从(Z-Z)方面来说是争取道义上的主动,从军事方面来说就是为了实现上述的策略,以便在战斗打响时使子玉陷人孤军深入,根本无法得到任何后援的境地。
果然,子玉被晋军一再退却的假象所蒙蔽,以为晋军胆小怯战,于是,思想上更加轻敌、麻,对晋军采取步步进通的方针。形式上他似乎很主动,实质上已经陷入了被动地位。所以当子玉洋洋自得地派人向晋军挑战的时候,晋文公马上决定立即应战。
先攻弱,再攻强
弱军打强军,要先拣弱的打,一战而胜,再及其他。晋军统帅部分析了楚军三军的战斗力,认识到楚军右翼的陈、蔡两国联军是敌军阵线的薄弱环节,便以这个弱点为突破口,向其发动猛烈进攻,先打垮楚军的右翼,再及其他。
果然,陈、蔡两国联军一打就垮,而且,由于他们的溃败,又引起了楚军右翼的崩溃。
尽管晋军统帅部对决战的胜利是有把握的,但是他们仍然对决战的万一失利作了思想的准备。这就是狐優说的,万一打不赢,就往现今的河北、山西地区撤退,依靠太行山和黄河的天险固守。
同晋军统帅部这些老谋深算的战役指挥相比,楚军军事统帅子玉的战役指挥简直如同儿戏。
对这么一个决定国家和军队命运的重大战役,他连个详尽、可靠的计划都没有。他一味自高自大,目中无人。他的豪言壮语很惊人:“今必灭晋矣!”他既不了解敌人的虚实,又不分析敌军的强弱,因此城濮之战晋国最终战胜楚国也就不奇怪了。
以上「领啦网」带来的春秋时期晋国战胜强大楚国的原因跟城濮之战双方是谁的全部内容,您了解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