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字的起源和演变 钱在古代的起源和发展
钱字的起源和演变
小编为网友们解答钱在古代的起源和发展和钱字的起源和演变的相关知识,相关内容具体如下:
任何人对钱都不会陌生,小到几岁刚懂事,老到八十不糊涂,对钱的的理解都非常直接,那就是用钱可以买东西,钱的作用巨大,仿佛已经刻在了人类的基因里。
钱和七情六欲成为了伴随人类进步和成长的主要支柱,一种从实物,一种从心理。
而古往今来,有太多人为了这两样铤而走险,为了金钱敢去偷,为了(R-Y)把命搭。
杨志为了钱得去卖心爱的刀,秦琼为了钱得去卖马,一分钱难倒英雄汉不是说着玩的。
所以,从古代的时候,人们就对钱有了各种各样的记录,有记录人贪婪的,有记录人清高的。
比如南朝宋时,临川王刘义庆主持编撰的《世说新语·规箴》中记载了西晋名士王衍对钱的态度:
王夷甫雅尚玄远,常嫉其妇贪浊,口未尝言钱字。妇欲试之,令婢以钱绕床,不得行。夷甫晨起,见钱阂行,呼婢曰:举却阿堵物。
这段记录很有意思,媳妇为了试他,都用钱把床堵了,他却命令奴婢拿掉这些东西。
这里主要是想说明他对钱并不在意,王衍这个人历史上争议不小,后被石勒活埋,但咱们不是考证历史人物,题也不在此处,故略过不提。
古代人写到钱时,大部分会以两个方面入题,一是写人清高不在意钱,一是用钱来劝世人不要贪婪,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用乐府体裁的《慷慨歌》来劝说不要太贪婪:
廉吏而可为者,当时有清名。而不可为者,子孙困穷被褐而负薪。贪吏常苦富,廉吏常苦贫。独不见楚相孙叔敖,廉洁不受钱。
但事实上,不管多少人劝说,爱钱之人也并不会消失。那么,钱最初是怎么出现的?有过什么演变发展呢?
一、远古蛮荒,贝鱼为钱
在远古时期,人们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以物易物,就是我拿一筐梨换你一筐杏,这是最初的交易。
但这种以物易物的方式终究会改变,因为这样有一个大弊端就是双方必须都有物,没有则无法交易。
于是人们想出了别的办法来解决,就是拿稀有物品来换,我有一筐杏,而你什么也没有,你可以拿出稀罕物来换我的杏,那在远古时,这个稀罕物是什么呢?
那就是海贝!
我们现在看一些汉字,但凡是体现价值的,比如:赠、赏、贷、赌、贵、贫贱、账、贪、资等等,这些都有贝字旁,都从贝。
而汉字声、形、象、数、理五个方面,我们至少可以从形和象上找到根据,远古时期,贝就是体现价值的,就是最初也最原始的货币。
当然了,我们也不能只凭推断。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上》中开篇就写:
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鱼、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
啥意思?就是说食是指农民生产的可以吃的好谷,货是指可穿的布帛,以及金刀龟贝,用来分配财产扩散利益以通有无。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是这样解释贝字的:
贝:海介虫也。居陆名猋,在水名蜬。象形。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凡贝之属皆从贝。
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得很明白,贝通货,龟壳是珍宝。一直到秦朝时才废除。
这是最原始的自然币种,到了周朝前期时,人们会想出办法来弥补海贝的稀缺性,那就是自行铸造来模仿。
但并不是只有海贝一种,还有鱼形币。这是自然向人工转变的重要时期。包括有“刀币”、“布币”等等。
历史上第一个规范钱的人是谁?这个在班固的《汉书》中记载的是姜子牙,他在《汉书·食货志·下》中是这样说的:
凡货,金、钱、布、帛之用,夏、殷以前其详靡记云。太公为周立九府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