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达岭长城是哪个朝代建的 我国古代长城城墙的作用(2)
八达岭长城是哪个朝代建的
那低矮的长城作用到底体现在哪里呢?
其实前面的文章已经说到了低矮长城具体的作用。春秋与战国时期的长城基本上都是建在荒郊野地上,就地取材,直到魏晋南北朝之前,各地的长城都是低矮的夯土墙。
墙不够高,遇上会攀爬的普通人都能三下五除二直接翻越过去。前文说过建造长城的主要目的是抵御游牧部族的骑兵,人能翻越过城墙,但马怎么能过去呢?
现如今,一匹优秀的赛马载着一个成年男性冲刺高度能达到2.4米,世界纪录也就是在2.5米左右,赛马最高跃杆高度为两米。
因此,只要城墙的高度超过2.5米以上,骑兵们就得另想办法。要么绕道,要么联合其他部族将这段城墙给摧毁,这样才能骑着马进入南方投入作战。
所以城墙不是为了拦住人,而是为了拦住战马。
游牧民族依靠的就是战马的快速机动,一旦没了马,他们的作战能力就会大大降低。
长城除了拥有军事用途之外,还可以对游牧民族进行经济封锁。茫茫草原盛产马匹、牛羊,但缺少铁、酒水、盐、布匹等汉人生产的生活日用品。
既然无法突破城墙,草原民族就必须要依赖中原商人进行贸易,这就导致中原政权开始垄断商路。长城建起来了,自然就有了谈判的筹码,可以用盐铁手工业品去交换牛羊,甚至稀缺的战马。
草原民族的人也不想冒着生命风险袭扰中原,既然能够有稳定的贸易渠道,双方就开始和平地做生意,这笔买卖对中原政权而言简直一本万利。
有些歪心思的中原商人就想通过(Z-S)的渠道,长城此时就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们很难越过长城与游牧部族直接联系,必须要老老实实地通过关口,办好合法的手续去北边做生意。
这样一来,他们又得给朝廷缴纳一大笔的赋税。
虽然长城有高有低,但作用大致一样,它主要防范的不是人,而是马。长城的修建,极大地降低了游牧民族的(Z-Z)优势,提高了中原政权力量,为中原政权对草原民族实行经济封锁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贯穿整个世界(Z-Z)史的都是因为贸易利益或者宗教意识形态,城墙对于骑兵来说是个无法攻占的要塞。战马可以在平原、草原、沙漠发挥作战效率,但根本不可能跨越数米的城墙。
更重要的一点,老祖宗建造的长城恰好就在400毫米等降雨线上。因为过了这条线根本就不适合大面积种植粮食,这样就能倒逼游牧民族与咱们交换物资了。
上述就是我国古代长城城墙的作用以及八达岭长城是哪个朝代建的的全文内容了希望能帮助到您,同时也希望大家多来[[领啦网]]看看更多的生活经验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