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原因及影响 明朝为什么会废除丞相制度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原因及影响
为大家说一说明朝为什么会废除丞相制度和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原因及影响的小经验,相关内容具体如下:
宰相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到了战国各个诸侯国都设立了宰相的职位,秦统一六国后将宰相作为官制首次确定下来,官名为丞相,主要职能是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此后的一千五百年相权逐渐由集权走向分散,由秦朝只设立左右丞相到明朝相权分散到中书省,因为只有相权分散才不会威胁到君权。
但即使是这样朱元璋依旧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十一日废除了丞相制,这是为何呢?废除丞相制对后世又有哪些影响?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角度来剖析一下朱元璋废除丞相制的原因:
朱元璋性格使然
朱元璋是历史上出身最低的大一统王朝开国皇帝,最落魄时甚至当过乞丐,以这样的身份登上九五之尊,造成了他多疑的性格,深怕身边有人对窥觑他的皇位。
而丞相的权力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要协助皇帝管理一切军国大事,百官的上奏以及皇帝下发的诏令都要经由丞相的手来上传下达。
丞相的作用在一般的皇帝眼里肯定是好事,但在多疑的朱元璋看来,这可就是对皇权的最大威胁。加上朱元璋是贫农出身。
即使当了皇帝也难改小农思想,想要保住子孙后代铲除能够威胁明朝江山的隐患,因此必须废除丞相制。
相权过于强大
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立后,君权和相权之争就是一个一直无法消除的矛盾。
两方一直处于此消彼长的态势,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但这对于皇帝来说并不是好事,如果皇帝性格懦弱,压制不住丞相,可能就会出现权相、奸相,这是朱元璋所不能容忍的。
况且连朱元璋这么强悍的皇帝当朝时都能出现胡惟庸这样的奸相,难保子孙后代不会出个庸君,被奸相篡得朱家天下。
朱元璋废除丞相制的初衷是为了加强自己的皇权,保障大明江山(Q-Q-W-D)。但没有了丞相,对于后世皇帝治理朝政还是有所影响的。
皇帝工作量猛增
丞相的出现就是为了协助君主处理政务,毕竟全国上下那么多事,光靠君主一个人肯定忙不过来。但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后,原本属于丞相的工作量就压倒了皇帝自己身上,每天需要批阅的奏折多达上百封,且政事的轻重缓急要由皇帝自己判断,十分费心费力。
对于朱元璋这样的工作狂来讲,可能还好,但对于后世之君来讲,实在是不堪重负,因此才会出现内阁辅助皇帝处理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