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藏丹津之战 清朝雍正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
罗布藏丹津之战
跟大家聊一聊清朝雍正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和罗布藏丹津之战的内容,下面『领啦网』小编为您详细解答
雍正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青海正式纳入大清帝国版图。
公元1723年,刚刚继位不满一年的雍正命川陕总督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率军两万余人远征青海和硕特部首领罗卜藏丹津的武装叛乱。
清军在八个多月里克服高原恶劣环境和艰难险阻,长途奔袭,分三路大军进伐罗卜藏丹津大营,斩首敌军八万余人,罗卜藏丹津本人西逃准噶尔,清军彻底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

此后设置西宁办事大臣管辖青海事务,从此青海正式纳入清朝中央(Z-F)管辖范围。
逐鹿青藏高原:清廷、准噶尔与和硕特部的三方博弈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罗卜藏丹津敢凭一己之力对抗正处于盛世时期的大清,其背后是积累几十年的权力角逐和爱恨情仇。
罗卜藏丹津所在的和硕特部与杜尔伯特部、土尔扈特部、准噶尔部共同构成(X-J)厄鲁特蒙古四部。
明朝末年,国力衰微,塞外空虚,厄鲁特蒙古趁势坐大,当时的和硕特首领固始汗(罗卜藏丹津的祖父)率部南下青藏高原,统一西藏和青海,建立和硕特汗国。
1644年清军入关,四分五裂的中原王朝再次统一,并逐步走向强盛,固始汗看清形势,接受顺治册封,与清廷结成臣属关系,但青藏地区依然是独立状态。
1656年固始汗去世,和硕特部发生内讧,分裂为西藏和硕特部和青海和硕特部。

而厄鲁特四部之一的准噶尔却不断壮大,准噶尔首领噶尔丹是一位极具雄心的枭雄,不仅统一西域,还向东驱逐蒙古喀尔喀三部,占领漠北,和硕特部也饱受欺压,牧民四处奔逃。
终于在1690年,准噶尔与清廷刀兵相见,在乌兰布通展开决战,噶尔丹大败西逃,1697年康熙经过三次亲征,击败准噶尔,噶尔丹本人服毒自(S)。
此后,青海和硕特各部接受清廷招抚,1698年康熙封固始汗第十子达什巴图尔(罗卜藏丹津的父亲)为和硕亲王。
1714年,达什巴图尔去世,罗卜藏丹津承袭爵位,但其父是庶出,所以与有的正支不太和睦,这给清廷留下分而治之的空间。
不过仅三年后,雪域高原烽烟再起,准噶尔汗国首领策妄阿拉布坦(噶尔丹的侄子)率军攻入拉萨,杀死拉藏汗,西藏和硕特汗国宣告灭亡。

康熙闻听,迅速调兵入藏,虽然惨遭失败,但在1720年,康熙第二次遣军入藏成功驱逐准噶尔的入侵。
在平定西藏过程中,罗卜藏丹津积极配合清军作战,当然,他的目的不仅仅是平叛,而是想接管整个西藏,但这一切需要清廷的认可。
他认为自己是和硕特家族最高爵位,理应由他恢复在西藏的统治,可康熙是何许人也?到手的肥肉怎能轻易拱手让人。
所以(Z-Z)刚刚结束时,康熙就废黜和硕特制度,直接将西藏纳入清廷行政管辖范围。而且不仅如此,康熙早已看穿罗卜藏丹津的野心。
为了遏制其势力进一步膨胀,康熙奖励曾随清军入藏的青海和硕特部的其他(L-X)人物,封察罕丹津(固始汗五子伊勒都齐之孙)为亲王、额尔德尼额尔克托克托鼐为郡王。
同时令察罕丹津与罗卜藏丹津共掌青海和硕特右翼,至于罗卜藏丹津,除了一些银两赏赐外,再无其他。
因此罗卜藏丹津不仅没有实现称王西藏的“霸业”,反而被削弱了一家独大的地位,这就导致罗卜藏丹津十分不满。
不过此时的清廷抚远大将军,皇十四子胤禵仍驻扎西宁,罗卜藏丹津不敢轻举妄动,但仇恨的种子已经埋下。
罗卜藏丹津会盟反清,清廷战略围堵部署
1722年,雄才大略的康熙皇帝病逝,胤禵率军回京奔丧,青海地区顿时出现权力空白。
罗卜藏丹津认为反清时机已到,于是一面勾结并寻求准噶尔汗国的支持,另一面胁迫青海和硕特各部在察罕托罗海(今青海湖东岸)举行会盟。
要求各王公恢复以前的称号,一律废除清廷所封亲王、贝勒等爵位,于1723年8月率众20万起兵反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