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生活经验 > 历史典故 >

子衿讲的是男男之情还是男女之情 前人对《子衿》的解读

作者:大东 更新:2024-03-12 05:10:00 来源:领啦网
导读:子衿讲的是男男之情还是男女之情,本文摘要:前人对《子衿》的解读和子衿讲的是男男之情还是男女之情的话题,接下来带大家一起了解。 《子衿》出自于国风中的郑风,是郑国的民歌民谣。郑国在今天

子衿讲的是男男之情还是男女之情

本文摘要:前人对《子衿》的解读和子衿讲的是男男之情还是男女之情的话题,接下来带大家一起了解。

《子衿》出自于国风中的郑风,是郑国的民歌民谣。郑国在今天河南新郑附近。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国风·郑风

我们在读这首诗时,通常读出的是一位女子在思念她的心上人,读出的是小女子的骄矜。

子衿讲的是男男之情还是男女之情

战国时代鲁国的毛亨(大毛公)和赵国的毛苌(小毛公)对《子衿》的解释无视了字面上的男女之情,强调的是它的(Z-Z)性。

《毛诗序》中这样解释《子衿》:“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修焉”。因乱世学校得不到修缮,荒废了,所以此诗是讥讽学校被荒废了的作品。

初唐时期孔子的后人孔颖达对《子衿》是这样解释的:“郑国衰乱不修学校,学者分散,或去或留,故陈其留者恨责去者之辞,以刺学校之废也。经三章皆陈留者责去者之辞也。”

因为郑国衰乱了,没人重视学校的兴建,所以学校里的老师们走的走,留的留,各自分散了。《子衿》是留下来的老师对离开了的老师的一份怨恨之词,以此来讥讽学校的荒废。

《子衿》的三个部分都是那些留下来的人责备离开了的人的言辞。

两位毛公和孔颖达的解释与我们对此诗的理解有很大的偏差。

子衿讲的是男男之情还是男女之情

南宋的朱熹老夫子说《子衿》:“此亦淫奔之诗”,此诗讲述的是没有父母之命、没有媒妁之言的情况下私自相授私奔的诗。朱熹老夫子在这里还是承认了这首诗表达的是男女之情,不是学校荒废。

近代的钱钟书先生在他的《管锥篇》中这样评价:“《子衿》云:‘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子宁不来?’薄责己而厚望于人也。已开创后世小说言情心理描绘矣。”

钱钟书先生认定《子衿》为言情,表达的是男女之间的情谊。

子衿讲的是男男之情还是男女之情

从上面对于《子衿》的从古到今的解读,无论是男女之情,或是“刺学校之废也”,它都是一篇值得玩味的经典诗作。

以上就是前人对《子衿》的解读及其子衿讲的是男男之情还是男女之情的全文内容了希望能帮助到您,同时也希望大家多来www.lingla.com看看更多的生活经验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