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生活经验 > 历史典故 >

三军过后尽开颜全诗意思 《七律.长征》诗意赏析

作者:李青青 更新:2024-03-12 05:09:12 来源:领啦网
导读:三军过后尽开颜全诗意思,您可能不了解《七律.长征》诗意赏析和三军过后尽开颜全诗意思方面的讲解,接下来一起来看看吧。 ***的诗----《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

三军过后尽开颜全诗意思

您可能不了解《七律.长征》诗意赏析和三军过后尽开颜全诗意思方面的讲解,接下来一起来看看吧。

***的诗----《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军过后尽开颜全诗意思

译文: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三军过后尽开颜全诗意思

首先来看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写红军长征的情况,1933-1934年,***对***革命苏区进行了大规模的第五次围剿,妄图一举歼灭***,而当时***执行的是王明的左倾错误路线,导致反围剿没有希望,红军被迫退出苏区。

1934年10月,为了粉碎***的围剿,保存有生力量,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举世闻名的长征,从江西瑞金出发,历时一年,1935年10月(三军会师的时间是1936年10月),最终到达陕北。

***作为全军领导人,此时此刻他心情澎湃,热情豪迈的写下了这首七律长征。

诗中高度赞扬了红军不畏艰辛的奋斗精神,***作为全军领导此时这首激昂的诗更振奋了全军士气。

这是一首概括长征的总体诗,就长征的题材***写过《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

长征作为中国乃至世界(Z-Z)史上的一个奇迹。

其中三路红军总计穿越14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大小战役300多场,历经湘江之战,四渡赤水,巧度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山越岭,过雪山走泥地,以先后牺牲27万名同志的惨痛代价,最终三军胜利会师!

可以说长征是中国***革命最终胜利的重大一步!

三军过后尽开颜全诗意思

这首诗在初中课本是需要背诵并默写的,也是历年的知识考点,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从这首诗中能得出很多启发:

第一:***作为全军统帅,深知士气的重要性,长征一路以来***写过的诗都是积极向上,振奋人心的诗,这些诗传下去士兵传诵之后每个人读了都精神振奋,都能感觉到胜利就在眼前。

从领导的艺术层面来说,时刻让团队保持活力这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开头两句不怕和等闲词语,展现了一副强者的模样,强者是不会惧怕任何困难,告诉别人我就是在这里等着困难的,我还会怕什么吗?

领导者说话的艺术从来都是站在全局的角度,不会说我自己不怕困难,而是大家不怕,红军不怕。这样特别容易凝聚人心的。人心齐才能泰山移。团队的力量的可怕的。

第三:把高山比作细浪,泥丸,等于把困难看作是不值得一提的小泥丸。包括还有一句屈指行程二万,这都让每个士兵觉得前面的困难不堪一击,从而信心百倍!

生活中我们应该要有这种心态,不要一有困难就感觉困难很强大,实际上你越是把困难看成一个普通的绊脚石,你击败它就越容易。

第四:为什么在红军结束后写这么一首总结诗?因为***知道这次胜利付出的代价是惨痛的,而且前面的路会更难,接下来要面对***也要思考如何抗日,一丝都不能松懈。

所以写这首诗也是让全体官兵一起回忆,长征这么困难都过来了,接下来的战斗还会有什么能够阻挡我们前进。

第五:为什么长征,是因为***前面经历了王明的错误领导。而长征路上的遵义会议正式确立了***的领导地位。也就是说***这个时候才是党和军队的真正领导人。

作为新领导,这个时候的信念,格局将深深影响士气,***每首诗都表达了自己终将战胜敌人的自信。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新领导最开始一定要让大家知道自己的信念,自己的方向,大家才能朝同一个方向前进。

本文分享的《七律.长征》诗意赏析以及三军过后尽开颜全诗意思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