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府杜甫古诗文鉴赏 宿府原文及诗意翻译品读
宿府杜甫古诗文鉴赏
今天分享:宿府原文及诗意翻译品读和宿府杜甫古诗文鉴赏的生活小知识,下面为您详细介绍
杜甫秋夜无眠写下一首诗,最后两句被质疑烂尾,我看他是故意如此!
“安史之乱”结束的第二年,这一年是764年(唐代宗广德二年),曾经的盛世大唐已经陷入了繁镇割据、无数百姓流离失所的狼藉境地。
这一年,杜甫经过了沉浮飘零后,入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严武府中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即参谋。
在节度使幕府的日子,一个清寒寂寥的夜晚,杜甫夜不能寐,心头诸事缠绕,写下了这首《宿府》。
《宿府》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这首七律全程对偶,在对偶中尽显顿挫,多少悲婉沉郁就这样在诗中铺陈开来。
清秋之夜梧桐在这幕府中凄寒瑟瑟,独宿在府中只有残烛相伴。
杜甫在首联直言心中悲戚和周遭孤寂,当时杜甫家住成都城外的浣花溪,因为办公需要早至晚离,又因两地相距较远,故而他只能独自住在府中。
也正是这样的情况下,杜甫常常在夜晚独处于幕府中,想来每到深夜,心中多年的忧思就蔓延而来。
清秋之夜,看着梧桐悄立,秋寒满地,对影一支残烛,深愁又一次萦绕在杜甫的心头。
这时有悲壮的号角声响起,当空皎洁的月光却无人陪他一起来赏,这就是颔联中所写的“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承接首联独宿幕府的情景,永夜悲凉。
当空皓月和悲沉的号角声让杜甫念家忧国的情怀在此时愈发浓烈了,颈联的“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正是因他念家忧国的情怀而起的悲叹感慨:
持久的(Z-Z)已经让人失去了亲人的音讯,边关萧条山高路远,往来行路坎坷多艰。
到了颈联,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诗人心中最沉重的忧思主题,是国家长年战乱给无数人带来的灾难流落。
由上联的“月色”和“角声”自然地延伸至(Z-Z)带来的萧条流离,流离的不仅是诗人一个人,还有千千万万的大唐子民,萧条的也不仅仅是边关,还有整个倾覆的大唐。
在家事国事皆使杜甫悲苦不堪的时候,他以“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结束了整首诗。
这样的尾联正是对应了首联,首联是点出自己的孤清情境,而尾联则是总结了自己栖于幕府的无奈迷茫。自己已经历了十年的辗转漂泊,如今在幕府供职也只是勉强栖身而已。
在这首诗中,有人认为尾联两句在全诗中有烂尾的感觉,原因在于随着这一句的结尾,整首诗也言尽而意止,而我总是觉得,杜甫似在刻意追求一种意止,在尾联中以概括自白的方式表达。
正是十年的遭遇流落,心身疲惫的他便是要在最后一句中沉郁到底,对自己境遇的悲叹,对家国百姓的忧虑,都要在语境的契合中结束,家国的去路,自己的去路都在一种去无可去中戛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