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女性到底有多开放 唐代的女性为什么那么开放
唐朝女性到底有多开放
为网友解答唐代的女性为什么那么开放和唐朝女性到底有多开放的知识内容,接下来领啦网带大家一起了解。
范冰冰剧照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由于深受儒家思想的长期影响,女性的社会地位一直都比较卑微,基本处于一种从属的存在。
一系列的封建制度和礼教,都要求女性必须严格尊崇“三从四德”。所谓的三从,是指幼时从父、出嫁从夫、老来从子;而所谓的四德,是指德、言、工、貌兼具。
唯独在唐朝时有所例外,那时的女性,无论是(Z-Z)地位、社会地位还是家庭地位,都出现了大幅度的跳跃。由此,使得唐朝女性的观念和作风,都极其的自由和开放,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非常闻名的。
女性在自身地位获得提升之后,自然在精神层面和文化层面有所要求,最典型事例的莫过于唐朝在服饰上“复汉魏衣冠”的继承和创新,出现了对女性服饰和容貌独特且开放的审美标准。
唐朝的女性装束,上身是短衫,下身是宽裙,衣裙的材质多以薄纱为主,而且领口又开得特别大,基本上露出了半个胸部,坦然地展现出女性的人体曲线美。
唐朝著名诗人欧阳炯在《南乡子·二八花钿》中这样描述:
二八花钿,胸前如雪脸如莲。耳坠金环穿瑟瑟,霞衣窄,笑倚江头招远客。
看来,“脏唐臭汉”的说法,并非完全是空穴来风,唐朝女性的太过开放是不争的事实。
范冰冰剧照
之前,由范冰冰、张丰毅主演的《武则天传奇》,就太过忠于历史妆容,剧中女性的衣着和服饰,全部都是薄纱和抹胸,以太过于暴露和不雅的原因而被和谐掉了。
可见,唐朝女性的前卫露骨着装和大胆风流作风,连一向自诩开放的现代人,都感觉汗颜和自愧不如。
唐朝所推崇的理念,不同于我国封建传统观念中的那种含蓄和内敛,尤其是对于女性而言,更是前所未有的自由和开放。
据《新唐书·公主传》记载,有唐一朝的公主们,再嫁者的总数达到了二十四人,这在其他朝代中是绝无仅有的记录。其中,高祖的四个女儿,太宗的六个女儿,中宗的两个女儿,睿宗的三个女儿,元宗的八个女儿,肃宗的一个女儿。更有甚者,其中还有四人再嫁次数超过三次以上。
再婚再嫁这种有辱皇家颜面的事,在中国的历朝历代都是不可想象的。唯独,在唐朝时完全不是问题,李唐王朝从上到下,对这种事都看得很开,完全是司空见惯。
闻名后世的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其女儿先是嫁给自己的学生李汉。可是,婚后二人的感情并不和睦,于是很快就离婚,接着又嫁给了樊仲懿,而且再婚后的夫妻关系也一般,至于有没有再离婚,就不得而知了。
可见,即便是饱读诗书的大儒之家,也对于女性的感情和生活问题非常自由,秉持开放的态度,完全不拘泥于封建和传统礼法。
大儒尚且如此,至于其他的社会阶层,就更是无拘无束了。“娼家越水边,摇艇入江烟,既觅同心侣,复采同心莲。”这首唐诗,就是对唐朝女子自由和开放的最真实写照。
唐朝的社会中,青楼林立,名妓成风。很多的风尘女子不仅热情奔放,而且容貌出众,甚至还能吟诗作赋,自然引得无数男性竞折腰。
上至皇室,下到平民,对于女性的开放都持积极和赞成的态度,即便是婚前性行为和婚后的不忠,也不觉得是多大的耻辱。所以,唐朝女性的开放和自由,简直到了无法无天的程度,在妇德、贞操等方面均严重失守。
究其原因,文史不假在认真翻阅史料和专家的研究成果后,认为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唐朝是封建社会的前期向中期的过渡阶段,经过秦汉和南北朝时期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革,社会的等级也在重新的编制之中。
前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贵族专政制度,已经严重阻碍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要求。基于此,统治阶级的上层,也有意放松对于固有阶层和人性的约束,以适应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比如,在官员选拨和任用的科考制上,就出现了积极的尝试和转变。打破了原有士族和门阀的垄断制,允许底层的平民借此机会参与朝政,实现由被统治阶级向统治阶级的转变,扩大自身的统治基础。
在这种大环境下,隋朝结束了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而取代隋朝出现的唐朝,自然延续了这种开放的思想和政策,以求继续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唐初,太宗皇帝李世民开创了贞观盛世,使得工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形势空前繁荣,社会秩序也相对***,没有了之前的战乱和动荡,而百姓终于出现了安居乐业的景象。
与此同时,作为社会重要参与者的女性,在满足必须的物质需求后,其思想也开始日益呈现出自由和开放,或者用“饱暖思淫欲”这句话也能予以概括。关于这点,相信各位读者也很容易理解。
唐朝社会逐渐兴起了奢靡浮华之风,皇室和官员间的聚会,必少不了各类妓乐的助兴。席间,官妓和舞妓们的开放程度更是令人咂舌,几乎就是裸舞和(L-L)。
在这种上行下效之下,唐朝的娱乐业和(S-Q)业迅速扩散开来,尤其是官宦和地主阶级,几乎家家户户豢养歌妓,甚至相互攀比。大诗人白居易曾在《感故张仆射诸妓》写道:
黄金不惜买蛾眉,拣得如花三四枝。
除了白居易,唐朝类似的诗句还有很多,基本都是对这一段时期唐朝社会世风的真实反映。
二、多民族融合的必然
唐朝自高祖李渊建立后,经历了前期大范围的对外扩张(Z-Z)和对内统一(Z-Z),疆域面积变得非常庞大,国内外经济和文化的相互影响,更是达到了空前的规模。
在此背景下,各民族之间的主动交流和被动交流变得日益频繁。期间,不仅有唐文化的流出,还伴随着各少数民族文化和习俗的流入,逐渐引起了唐朝社会内部风气和世俗的变革。
这样,之前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其一家独大的地位出现了动摇。具体到本文,就意味着套在女性身上的枷锁,也出现了松动,甚至是破除的迹象。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法律严格规定女性只能被休,不能离婚更不能改嫁。因为在儒家思想看来,女性改嫁是不忠的表现,极大地违背了封建礼教。
到了隋文帝时期,经过南北朝各民族文化的激烈碰撞,中原文化也受到少数民族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开始准许女性改嫁。虽然具有历史的进步性,但却仍有着严格的要求:
九品以上妻五品以上妾,夫亡不得改嫁。
唐朝时,对于婚姻制度有了更进一步的解放,提倡婚姻完全自主,甚至可以不受世俗和礼教的约束。
而且,需要重点指出,此时的婚姻自由,抛弃了之前的传统贞洁观念,女性的思想大胆前卫,甚至可以婚前不守贞节。自然,对于离婚或再嫁的现象,所有人都看得非常平淡。有人开玩笑的戏说,唐朝是女性的最美好时代,这句话似乎也并非是空穴来风。
多民族融合
在唐朝以前,对于(W-Z)都习惯称其为夷狄蛮邦,带有明显的歧视和排斥性质。而唐朝开始,李家公然提出了“华夷为一家,四海皆朕赤子”的口号。
在这种积极政策之下,进一步繁荣了汉朝时兴起的丝绸之路,与各民族间增加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融合。而女性的解放,就属于这种民族交流和融合的产物。
三、皇族李家的少数民族血统
唐朝的开国皇族李家,一直都自称是陇西李氏的后裔,其先辈中名将辈出,比如李信、李广等人皆出自此脉。而陇西的李氏家族,因为身处甘肃西部地区,历来多娶鲜卑族的女子为妻。所以,在李氏的母系血统中,鲜卑族占比最多。
远的不说,就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而言,其母就是鲜卑望族独孤氏的女子,而李渊也类同其父,同样娶了一个鲜卑大族窦毅的女儿为妻。据《魏书·官氏志》记载:
鲜卑族纥豆陵氏即为窦氏。
就是这个窦氏,不仅被李渊册封为太穆皇后,更为他生下了三个儿子,分别是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
如此说来,李世民三兄弟,祖母是鲜卑族人,所以父亲李渊就有一半的鲜卑族血统;而母亲也是鲜卑族人,三兄弟的身上就仅有四分之一的汉族血统,有四分之三的鲜卑族血统。
唐太宗李世民,依然延续着李家的婚娶传统,迎娶了鲜卑族长孙氏为嫡妻,就是后来的长孙皇后。
所以说,皇族李家的血脉之中,本身就流淌着大量鲜卑族的血液,而且代代相传。加之,由于地处偏远,受到的中原正统儒家文化影响也较小,自然对于儒家所谓的“三纲五常”和封建礼教,不会太过于重视。
闻名于后世的杨贵妃,原本是唐玄宗之子寿王李瑁之妻,也就是玄宗皇帝的儿媳妇。可是,在李瑁之母武惠妃死后,玄宗李隆基因见儿媳杨玉环姿色漂亮,便为老不尊而心淫荡漾,甚至还患上了相思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