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为什么被诛十族 方孝孺被诛十族的历史真相
方孝孺为什么被诛十族
您可能不了解方孝孺被诛十族的历史真相和方孝孺为什么被诛十族的知识内容,具体详情如下:
(一)
师友、门徒等“十族”全被斩杀,阖族上下873人无一幸免,这是历史上株连最广,也是唯一被“诛连十族”的(C-A)。
且这桩(C-A)的主角还是明初“开国文臣之首”,人称“小韩愈”的方孝孺。更让人意外的是,酿成这桩(C-A)的根本原因只是他嘴太欠,不会说话。
那么,株连十族到底是个什么概念?方孝孺的嘴又是有多欠,能让明成祖记恨至此?
方孝孺,浙江台州人,自幼机警敏捷、聪慧好学,六岁就能作诗。少年时期拜宋濂为师,文采更是斐然,被世人称赞为“小韩愈”。
其师宋濂曾说过,近代以来的文人中,除了欧阳修、苏轼以外,没有能和方孝孺这个门生相比较的了。
然而如此学富五车、名满天下的才子,在仕途上却一直郁郁不得志。朱元璋在见过方孝孺之后,认为其行为举止端庄肃穆,便对当时还是太子的朱标言此人“此庄士,当老其才”,这就是把方孝孺当做储备人才看待,留到日后太子登基时再重用此人。
方孝孺也因此无法大展宏图,内心感到十分沮丧。直到建文帝朱允炆即位,方孝孺才慢慢得到重用。建文帝在政事上多次向方孝孺征询请教,十分信任他。
方孝孺为人端方有度、为臣克己守法,难道是因为明太祖朱元璋的称赞和与前太子的关系才招来杀身之祸吗?
(二)
建文帝即位后,就将方孝孺从翰林侍讲升为侍讲学士,方孝孺也因此成为天子近臣。建文帝初登帝位,读书上每有不解时,便向方孝孺请教询问;而朝廷上的政事,也会让他协助处理。
由于建文帝十分信任和尊敬老师,君臣相处甚是和睦。方孝孺心中的(Z-Z)抱负终于有机会得到施展。
方孝孺是个具有理想主义的读书人,在他辅佐建文帝治国理政时也把这种观念带入到整个朝政中。他积极提倡恢复礼制、推崇“以仁义治天下”,把皇帝塑造成一代圣贤明君。这些政策听起来太过美好,但却不适合当时的国情特点,无法进行实际操作。
方孝孺除了在政见上过于理想化,在军事战略上几乎一窍不通。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建文帝在他的辅佐下制定了“削藩政策”,不断削弱各地藩王的权力和影响力来保证中央的权威和手中的皇权,而这恰恰也成为了后来明成祖打着“清君侧”的名义发动靖难之役的导火索。
在之后的两军交战中,方孝孺的计策屡屡失误:要求建文帝斩杀朱棣派来和谈的使者、挑拨离间朱棣父子之间的关系、决战在即突然求和。种种行为让朱棣忍无可忍,最后兵临城下、执掌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