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生活经验 > 历史典故 >

泓水之战宋国失败的最主要原因 宋军败于泓水之战过程

作者:李青青 更新:2024-03-12 05:14:00 来源:领啦网
导读:泓水之战宋国失败的最主要原因,今日重点为您介绍宋军败于泓水之战过程和泓水之战宋国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方面的知识,下面领啦网小编为您详细解答 导语:很多人可能都没听说过泓水之战,对这场(

泓水之战宋国失败的最主要原因

今日重点为您介绍宋军败于泓水之战过程和泓水之战宋国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方面的知识,下面领啦网小编为您详细解答

导语:很多人可能都没听说过泓水之战,对这场(Z-Z)并不了解。但是一提这场(Z-Z)的主角是宋襄公,可能就会有人想起来了,宋襄公固守仁义,错失战机,导致宋军被楚军击溃。

自此宋国就沦为二流国家。对于宋襄公固守仁义这件事的分歧非常大,有一部分人认为宋襄公没错,颇有老贵族风范;

但是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宋襄公太过迂腐,坚持蠢猪式仁义导致国家衰败。那么宋襄公固守仁义到底对不对?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宋襄公是如何失败的,以及固守仁义的对错。

宋国图霸的背景

最早称霸的是齐桓公,齐桓公多次召开国际峰会(九合诸侯),以意识形态不同为由多次出兵打断周围蛮夷染指华夏的念头。

在这里要解释一下,春秋时期蛮夷的概念其实是非常笼统的,当时中原民族都尊周礼,比如晋、齐、燕、宋、鲁等国;

而周围的一些国家不尊周礼,也就被中原民族视为蛮夷,比如夷狄、楚国、胡人、匈奴。齐桓公就是利用意识形态不同,多次援助遵从周礼的国家,抵制蛮夷,也就是著名的“尊王攘夷”。

泓水之战宋国失败的最主要原因

但是齐桓公去世之后,齐国陷入内乱,一时间中原民族没个扛把子,无法接替齐桓公霸主的地位。屋漏偏逢连夜雨,倒霉的事往往都是成双成对的,楚国趁中原无霸主大举发兵,试图夺取中原地区的控制权。

中原民族在感受到危机之后重新召开国际峰会,宋、齐、楚就国际形势这块展开了充分的交流。当时峰会地点在齐国,但是宋襄公却坚持当盟主,并且强烈要求在宋国召开国际峰会。

齐国和楚国都不满宋襄公的所作所为,但是宋襄公却忽视他们的意见,强行宋国召开了国际峰会。

泓水之战宋国失败的最主要原因

当时参加峰会的国家有:宋国、楚国、陈国、蔡国、许国、曹国、郑国。

齐国和鲁国都觉得宋国实力不够,所以借故不来了。齐国和鲁国的缺席就透露了一个信号,那就是中原民族并不认可宋国的国力能肩负重任,至少宋国还不能算是中原民族的灯塔。

当时宋国内部也有明白人,宋襄公的哥哥(目夷)就劝宋襄公不要不自量力(小国争盟,祸也),但没办法,宋襄公坚持以盟主的身份主持国际峰会。

劝阻宋襄公无效之后目夷就劝宋襄公带上军队,防范野蛮人(楚国)在峰会上动手。宋襄公却认为都已经定好了不带军队,自己带军队这是不守信用,所以放弃带军队去赴会。

结果宋襄公在峰会上和楚王发生激烈冲突,楚王直接擒拿了宋襄公,并且趁宋国群龙无首时发动侵略(Z-Z)。

宋襄公傻但不代表宋国傻,宋国知道宋襄公这傻子会出事,所以提前做出了防范工作,打退了楚国的侵略(Z-Z)。在鲁国的调停下,楚国释放了宋襄公,但是双方结下了很深的梁子。

宋襄公意识到了只有仁义是不行的,他需要一场(Z-Z)的胜利来强化自身威望,从而接替齐桓公的霸业,成为中原霸主。因此宋襄公不顾劝阻,拉拢卫国、许国、腾国联合讨伐郑国。

这个郑国其实也没什么大错,只不过是臣服了楚国,宋国试图敲山震虎,打击打击楚国的嚣张气焰。

楚国为了进一步在中原扩张,必定会保住郑国这个马前卒,所以派遣大军攻伐宋国本土,意图强迫宋军撤兵。

楚军、宋军双方在泓水领域相遇,为了完成宋襄公的图霸梦想、为了完成楚国扩张战略,双方正式开战。

泓水之战宋国失败的最主要原因

泓水之战的过程

周襄王十四年十月初一,楚军抵达泓水南岸、宋军占据泓水北岸,当时宋军抢占了地利的优势,完全可以趁楚国渡河时“半渡而击”,也就是趁对方渡河的时候偷袭。

春秋时期兵种主要为步兵、车兵,严重依赖阵法,如果能抢先在对方布阵时偷袭,那必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是宋襄公的脑回路和别人不一样,他偏偏不趁虚而入,他就等楚军渡了河、布了阵再展开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