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为什么叫元宵节 闹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2)
元宵节为什么叫元宵节
“市”这个字的小篆字形从“冋”从“乛”,许慎认为,“乛”就是古文“及”。他把“市”字解释为“买卖所之也”,也就是进行买卖交易物品的地方。
一般来说这样的地方都有固定的场所,会带有栅栏、围墙一类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市”从“冋”的原因。
许慎把“市”上面的字符解释成“乛”(及),是因为他没有看到甲骨文等更久远一点儿的文献资料。
实际上这个被许慎认为是“乛”(及)的字符,就是汉字“之”的变体,也就是他所说的“买卖所之”的“之”。
我觉得许慎可能已经考虑到这一点了,但是他比较谨慎,没有贸然做出这样的判读,但是在具体释义中把这个猜测放进其中了。
因此也有学者认为,“市”这个字其实从“之”(“市”字字形的上半部分)从“兮”(“市”字字形的下半部分)——“兮”就是“熙熙攘攘人声鼎沸”之貌表示“乱哄哄十分嘈杂”。
“之”既表示“前往”、“去往”,也提示“市”的语音,所以也是“市”的声符。因此,“市”是一个形声兼会意的字。
综上所述,“閙”这个字从“鬥”从“市”,《说文解字》释为“不静也,从市鬥”。所以,“閙”除了“热闹”义之外,也有“吵闹”义;
除了“生机勃勃”义(红杏枝头春意闹)之外,也有“搅扰”“戏耍”义(闹心、闹洞房)。由此推想,“正月十五闹元宵”里的“闹”,应该是上述诸多义项的综合。
闹元宵的历史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
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
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
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